高考期间,“高考工厂”名声大噪,正在情理之中。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中学,位于大别山中偏僻的小镇,今年高考考生多达13000人,其中8000以上是各地慕名而来的复读生。因为该校考生每年上万,本科分数上线率连续4年超过80%,近乎“神话”,从而被一些人戏称为“高考工厂”,另一些人则诉诸更浓烈的情感色彩,将这里视为高考的“集中营”和“地狱”。是耶非耶?显而易见的褒贬不一,让这所堪称是与世隔绝却名声在外的中学,卷入了争议的漩涡。
如果对这个小镇,这所中学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,那么,就会意识到这些称呼都不无道理。首先,该校每年输送的考生上万,而且升学率如此之高,宛如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出来的产品,看起来非电控机械化的设备而莫能为;其次,高考已经成为了毛坦厂镇的支柱产业。该镇常住居民仅5000多人,学校师生和陪读家长[微博],则有近3万人。当地人称,“全镇的人都在为学校服务”,镇上为了保证考生专心应考,禁止一切娱乐产业,“有污染、噪音的项目都不让上”。
据这些数据粗略估算,毛坦厂中学这家“高考工厂”,仅学费一项,收入就在1亿元以上。有学生家长称,将孩子送入高考工厂“加工”,一年要花费8万元左右,那么这些加上附带的经济效益,该镇高考产业的总产值保守估计应不低于10亿元——“高考工厂”之称可谓实至名归。考虑到当地地处偏远,学校对考生的严格管理,诸如教室宿舍均没有充电插座,宿舍教室电源由学校统一控制等等,显然强制考生专注学业而“与世隔绝”,以及考生学习、生活的高度集中,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。故而撇开情感色彩,称之为高考“集中营”,只是客观描述。
另外,在这个制造“考试机器”的流水线上,学生深陷题海之中,几乎没有休息日,每天睡眠只有4、5个小时。在紧张的气氛、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之下,考一个好成绩是所有考生唯一的目标。故而,视之为高考“魔鬼训练营”无疑是恰当的,而高考一旦以失败告终,或者金榜题名后得以解脱,考生回顾这段备考生涯,觉得这无异于“地狱”,也不应该感到意外。当然,这也不妨收获了效益的当地政府、学校和家长,称之为“高考圣地”。
在众说纷纭的名称下,唯一可以肯定的它不再是一所正常意义上的中学,已经偏离了中学教育的法定职责,而是一个集应试教育弊端大成的商业怪兽,是现行高考制度弊端催生的怪胎。该校校内“考过高富帅,战胜富二代”,“书山翰林过千嶂,高考圣地竞风流”这类粗鄙、陈腐的精神激励,以及校外家长膜拜“高考神树”,香火余烬厚达一米这些迷信业绩,均是其荒诞与畸形的明证,也是对教育现状的辛辣讽刺。
平心而论,但凡有起码的职业操守,没有学校甘于成为“高考工程”,也没有家长、考生情愿沦为“高考机器”,这是现实所迫而“魔化”的结果——在高考制度促进的这种极端狂热之中,不仅要理解学校、家长和考生的苦衷,还应该同情他们的处境,更应该针对迷失在升学浓雾中的盲目与无知,提醒他们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——深入了解一下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待遇情况,就不难明白,成就美好人生的道路,并非仅有高考这一条。
已收藏!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知道了